求快不求好 快时尚服装“伤人”
原标题:求快不求好 快时尚服装“伤人”
近日,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公布82个童装样品测试结果,GAP等快时尚品牌再登“黑榜”。细数快时尚品牌的“质量门”不难发现,包括ZARA、H&M、GAP等在内,几乎是“逢检必中”。
业内人士分析认为,近两年快时尚品牌“跑马圈地”,迅速在中国市场占领一席之地,门店急速扩张之下,人气持续爆棚。而快时尚品牌商品更新速度快以及高性价比的市场优势,也恰恰是其屡曝质量门的“隐疾”所在。
事件
童装抽检不合格
快时尚再上榜单
日前,北京市消费者协会从31家网购平台随机购买了82个童装测试样品,并进行比较试验。结果显示,其中有31个童装样品质量指标不合格,主要问题包括可分解芳香胺染料超标、色牢度不合格、pH值不合格、纤维含量不合格以及水洗尺寸变化率不合格。
记者在公布名单中注意到,GAP、韩都衣舍等知名快时尚品牌因色牢度等问题再次上榜。其中,GAP更在网购和实体店两项抽样测试中全部不合格。
近两年,快时尚服装质量开始引起媒体和市民关注,几乎“逢检必中”的状况令人担忧。据记者不完全统计,自今年4月份至今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,快时尚品牌已经3上质监部门的质量“黑榜”。
4月中旬,北京市工商局东城分局针对市场上的进口快时尚服装进行抽检,其中优衣库两款轻型羽绒产品,因实际充绒量与价签标注相比都减少了近20%,而被点名。
5月31日,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,今年1到5月,我国共检出不合格进口儿童用品146批次、10.98万件,其中就包括GAP、ZARA等快时尚品牌。
此外,快时尚品牌巨头ZARA近年来也成为各地工商、质检部门不合格产品名单中的“常客”。据不完全统计,自2009年8月至今,ZARA至少7次陷入“质量门”。
走访 质量问题频发 生意依然很火
虽然快时尚品牌频频被曝质量问题,但消费者似乎对此并不“介怀”。记者昨日走访西单、王府井、大望路等商圈看到,即使不是周末,ZARA、H&M、Gap、C&A等快时尚品牌店面依然聚集了不少客流,到了下班高峰期,试衣服要排上近十分钟的队。
对于衣服的质量,消费者也并非全无抱怨。“你看看这绗线都不齐,还有跳线。”市民王小姐在雅宝路某外贸服装公司工作,挑选衣服也颇具专业眼光。她拿着手里的半袖T恤,指着锁边告诉记者。
白领尚小姐就不像王小姐这么专业了,粗心大意的她遭遇了两回“洞洞装”。“别提了,一说我就来气。有回打折我买了4件衣服,人多没来得及仔细看,回来才发现两件衣服上有小窟窿!”
虽然对衣服质量诸多抱怨,但多数白领逛街时还是忍不住走进快时尚店。“价格比较亲民,款式也很时髦,对我们这种收入平平的小白领来说,是最适合的了。”对于个中原因,尚小姐一语道破。
品牌 门店数 品牌 门店数
ZARA 122家
优衣库 184家
H&M 120家
无印良品 63家
C&A 47家
GAP 36家
WE 24家
UR 21家
M&C 13家
FOREVER21 2家
探因 门店接连开 快速扩张存隐疾
凭借款式多、更新快和高性价比的优势,快时尚品牌迅速在中国市场占领一席之地。资料显示,近两年快时尚品牌迅速在中国市场跑马圈地,2012年是各大快时尚品牌在中国急速扩张、争抢市场份额的一年。
据统计,作为全球排名第一的服装零售集团Inditex旗下主力核心品牌,ZARA去年在华新增门店30家,门店覆盖范围达53个城市。而优衣库2012年在华新增门店数为71家,相比2011年增长43家有了大幅提升,门店覆盖47个城市之多。
2012年,ZARA、H&M、无印良品、C&A、GAP等十大国际快时尚品牌,在华门店总数达到632家,覆盖内地66座城市。
品牌门店迅速增加的情况下,人气和服装需求却未见下滑,快时尚几乎成为购物中心人气的保证。而业内人士认为,庞大的市场需求和更新速度之下,速度和高性价比也成为快时尚屡曝质量问题的“隐疾”。
宁可牺牲质量 也不愿牺牲速度
一位在外资服装公司供职多年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,由于自设工厂人工成本高、利润低,大品牌往往选择代工厂贴牌的方式进行服装加工,并派出“跟单员”负责服装的抽检工作。
据她介绍,一般情况下,公司会在出样衣、加工中期、加工末期和成衣入库时分别进行抽样检测,如果某项指标不合格要重新检测。
以ZARA为例,其从设计生产到运输上架,时间不会超过两周,商店每隔3到4天就会更新货物。
“快时尚的衣服更新很快,几乎每周上新。对于他们来说,不要说7至10天是个不可等待的期限,甚至晚上架一天,也可能丧失占领市场高地的机会。”这位人士分析称,服装公司往往只提供设计和自购的主辅料,再通过代工厂贴牌生产,整个生产过程只通过“跟单员”进行监督。
“产品更新的时间限制,让其没有足够的时间充分把握质检环节。产品出现质量问题,究其根本,是检测环节把控不严。”该人士表示,快时尚品牌“上黑榜”,多数是因为纤维含量、色牢度、pH值等原材料问题。
“从消费者的投诉看,他们对快时尚产品的做工粗糙十分不满。遗憾的是,部分快时尚品牌对于这些软肋抱着睁一只眼、闭一只眼的态度,宁可牺牲了质量也不愿牺牲速度。”一位从事纺织检测的专业人士表示。
业内
一味压缩成本 或引发信任危机
千元服装横行的今天,ZARA、H&M等品牌几十到几百元的价格深入人心。而随着人工、材料、房租成本的快速上涨,如何压缩成本、保持低价,无疑成为快时尚品牌的重要课题。
曾有媒体曝出,出于控制成本的考虑,快时尚品牌一方面在设计阶段就已将高质量、使用期长的面料排除在外;另一方面,其代工厂商选择成本更为低廉的国家,而随着中国等代工工厂的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,为维持低价,快时尚品牌不得不一再压缩成本。
一名业内人士表示,快时尚品牌在面料上寻求替换材料已是普遍现象。“近年棉花价格飞涨,普通材料成本低廉,替换材料和减少含量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大利润。”而此前ZARA一款休闲裤中羊毛含量相比标示少了将近一半,取而代之的是价格相对便宜的腈纶和涤纶。而标示的含量减少、含量替换这种现象,在快时尚品牌中十分普遍。
一位曾经管理过两家快时尚品牌的店长表示,“同一个款式可能在中国和印度都有生产厂家,为保证一线城市的货品迅速上架,会先从国内进货,然后再从印度调入一批更更廉价的货。”这位店长表示,这是一种平衡成本和速度的好办法。
对此,四川理工大学教授邱仲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成本是一把双刃剑,控制好成本核算会为企业带来诸多实惠,但是恶意降低成本同样会让企业伤了消费者的心。
眼下,对于快时尚服装品牌来说,成本控制不再是以一敌百的利器,如果不能在少量多款和完美质量之间做好有效的成本博弈,也许将会引发消费者的信任危机。
文/记者 李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