断码外国服装时尚又便宜 当心可能是加工翻新的"洋垃圾"
洋垃圾服装成堆摆放
2009年,央视《经济半小时》记者曾经报道过广东省陆丰市碣石镇的洋垃圾服装泛滥成灾,洋垃圾服装不少是来自国外的医院甚至殡仪馆。但是非法入境之后,不法商贩对这些洋垃圾服装进行翻新加工,最后当成国外知名品牌的新衣服卖给不明真相的消费者。那么时隔4年之后,这里的洋垃圾服装是不是绝迹了呢?记者于近日再次赶赴碣石镇。
成包洋垃圾服装每件卖4到8元
进入碣石镇新饶村,道路上和路两边都散落着不少服装垃圾,在村庄里面的一块空地上,记者看到了一大堆的旧衣服。附近的一位住户告诉记者,空地上堆放的旧衣服,是淘汰掉的,不能穿了。
随后,根据当地居民的指点,记者走了几条巷子终于看到了一家经营旧服装的店铺。看到顾客上门,这位经营户请记者到里屋看,里面是更好的时尚款。经营户随后向记者推荐了店铺内经营的韩版秋装,这些衣服款式新,外观看着也新,不太像是旧服装。通过与经营户进行攀谈,记者了解到,这家店铺经营的旧服装,都是经过一些简单处理,所以看着跟新衣服差不多,批发价一件只要5元钱,如果零售,每件7元。
而在新饶村,多数店铺经营的洋垃圾服装都是没有洗过,直接就卖。这家店铺卖的旧服装除了韩版的,还有来自日本和欧美的旧服装。记者发现,这些旧衣服有的已经发霉,有的有不明的污迹,很多旧衣服都是这样卖了出去。这些成包成堆的洋垃圾服装大多每件卖4元到8元,不过,挂起来的衣服售价要比堆放的衣服贵好几倍,而这两种衣服被当地人分别称作包头和包尾。
店老板告诉记者,包头和包尾都是这个旧服装市场多年来常用的行话,包头指的是好货,包尾指的是差货。包头货需要每天早上很早起来,从上一级更大也更隐蔽的批发市场上去抢购。
店铺边卖边忙着加工旧衣服
根据碣石镇居民的提示,记者来到了碣石镇玄武山下,这里停靠着不少摩托车,这些人都非常熟悉当地洋垃圾市场,他们骑着摩托车在小巷子里七拐八拐,来到了又一个旧服装批发市场。
该市场位于靠近碣石镇内马路的一个小巷子里,几乎家家户户都在经营旧服装。记者赶到时是早上9点,只有部分店铺开门营业。记者在该市场见到了一位经营洋垃圾服装的女商户,记者看到她时,她正在整理已经卖出去的旧服装。这位女经营户告诉记者,每件衣服的处理费一般是5角和7角,他们一般是自己处理,所谓处理就是去球、刷毛。
记者随后继续往市场里面走,看到一家店铺经营的主要是女装,店里几个人正在忙活着手工处理旧服装,有人在缝补旧衣服上的破洞,也有人在刷掉毛衣上起的球。这家经营户告诉记者,加工一件短款长袖秋装的加工费为1元左右。
随后记者又在这个巷子里继续观察,发现很多店铺一边卖旧衣服,一边手工整理加工旧衣服,并不忌讳他们是在翻新国外的旧衣服,相反,他们还愿意为客人加工从其它店铺买来的未经加工的旧衣服,手工加工处理费每件0.5元到一元。在这里,一年四季各种旧服装应有尽有。一件棉服20多元,一件羽绒服七八十元,而对于有很脏污迹的羽绒服来说,经营户则表示直接手洗即可。
旧皮衣花40元翻新处理,跟新的一样
记者在碣石镇迷宫一样的小巷子里穿行时,发现整个方圆几公里,变成了一个洋垃圾大市场,经营洋垃圾的店铺数量至少也有几千家之多,有的店主透露,这里的旧服装向全国各地市场批发。
这些店主称,国内其它地区不少批发市场的所谓断码外国货,其实不少是来自碣石镇的旧服装,因为旧服装几乎每个款式只有一件,经过翻新处理之后,跟新服装差别不大,甚至还可以因为同款式只有一件而卖上大价钱。
大量的旧服装怎么翻新加工呢?记者发现,当地已经形成了围绕旧服装一条龙服务的产业链,一位摩托车司机带记者来到了一家专业加工旧衣服的店铺。到达店铺后,老板向记者展示处理完的皮衣效果,这件韩版的女士旧皮衣原来售价20元,花40元经过翻新处理之后,跟新的一样。
记者来到一家商标标签专业店,这个店铺的货架上琳琅满目摆放着韩国、日本等国各种服装商标标签,还有香港和国内很多童装驰名品牌像喜洋洋和灰太狼等。这个店铺不断有顾客前来购买旧衣翻新工具。卖给记者一些商标和翻新工具后,店老板还亲自演示了一下怎么把标签钉到衣服上去。就这样,碣石镇的洋垃圾服装经过一道道翻新加工,打上标签之后,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当做新衣服流入全国各地的市场了。央视
新闻链接>>>
记者南京探访
不明洋垃圾服装
变身“断码服装”低价卖
洋垃圾服装的新闻在央视爆出后,有南京市民在百度贴吧里“南京吧”里发帖表示,“南京街头到处卖洋垃圾服装:南京的市民们要注意了,那些羊毛衫每件都不一样,大衣还有外套很多,都是日本人、欧洲人穿过的。”
“外贸尾单”、“断码服装”清仓大甩卖,在街头,您经常可以看到这些让您心动的衣服,但您可能不知道的是,这些服装可能是黑心商贩从外国贩运过来的洋垃圾货。
傍晚时分,记者来到城南夫子庙景区附近,从三山街地铁站出口到夫子庙景区沿线的建康路上,记者看到不少商贩支起一个简易的衣架就开始卖起服装来,而且花样繁多,但基本上没有重复的款式,可以用清一色的“断码服装”来形容。
一位商贩高声对过往的行人吆喝,“清凉夏装,断码服装,25元一件!”记者上前假装有意购买,近距离观察这些服装后发现,商贩们低价出售的服装基本上都以女士服装为主,很少有标签,即使有标签的,大多以英文标签为主,与央视曝光的“洋垃圾服装”非常相似。
记者询问这些衣服都是从哪进来的,一位商贩告诉记者是从广州进过来,但对于为何这些衣物都是不同牌子,款式不一,该商贩回答就比较含糊,有的商贩解释说是批发过来的货。
据记者昨日的观察,在这里购买这些疑似洋垃圾服装的消费者,不少都是外地游客,他们构成了夫子庙一带路边摊销售的主力,在水游城对面的一处地摊上,就有数位操着外地口音的游客不经挑选,就付钱拿起衣服走人。
记者在一些外贸服装店里也发现一些“外贸尾单”和“断码服装”,不过店主对这些衣服的来历说法也是含糊不清。
江南时报 记者 徐生权 实习生 高乐